刑法

甲及乙互不相識,但均想殺死丙。某日丙生日,因丙愛吃巧克力,甲、乙各自製作摻入毒物之巧克力送予丙,然而不論是甲或乙之巧克力,單獨之劑量均不足以致死,只有合在一起之劑量始足以產生死亡之結果。由於丙貪吃,一次吃下甲、乙送的巧克力,因而毒發死亡。試問甲、乙應對丙的死亡負殺人既遂之刑責嗎?


1.甲為司法警察,某日其弟來電,告知因故與人發生糾紛慘遭毆打,雖不知對方姓名,但已記下車號,故要求其于協助,找出該人,甲因與監所管理員丙熟稔,乃委託丙代查之後,將該人之住址告知其弟乙,問甲應成立何罪?

2.甲女懷孕後,為知曉該胎兒之性別,乃至醫院請醫師乙為其作篩檢檢手術,惟因乙手術上之失誤,致該胎兒出生後雙腳殘缺。甲女夫丙見狀傷心欲絕,惟慮及將來教養之困擾,教唆甲女將該嬰兒勒斃,甲女以乳房壓住該嬰兒之鼻孔,而使起窒息,試問甲乙丙各應負何罪責?


3.甲在零晨駕車不慎撞傷路人A,乃商請在場的另一路人B協助,共同將A抬上甲所駕的汽車。甲並未即時將A送往醫院,反而將車開致其友乙家共謀對策。乙認為事態嚴重,且車禍現場目擊者僅B一人,應可逃避過失責任。乃由乙駕車開往郊外侯車站,甲乙二人合力將A抬放放於侯車站亭內,揚長而去。其後C路過侯車站,將A送醫急救,惜因延誤急救時機流血過多,A終不治身亡,甲乙應負何責任?

犯罪學

何謂問題行為症候群(Problem Behavior Syndrome, PBS)?其與犯罪及偏差行為之關係為何?對犯罪預防又有何啟發?


1.犯罪學家沃夫幹(Wolfgang)等學者的「同生群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其有何發現?對當代刑罰發展趨勢有何影響?請說明之。

2.為了解釋犯罪的中止與持續,1990年代以後產生了兩種不同的理論觀點:生命歷程理論與潛在特質理論。試問:此兩種觀點各如何解釋犯罪的中止與持續?此兩種觀點有何相同及不同之處?

監獄學

試述對初犯微罪犯罪人矯正處遇由機構性處遇轉向社區處遇之理由為何?

1.監獄受刑人爆滿對犯罪矯正機構與受刑人均造成許多負面影響,試分析影響之範疇,並研擬妥適之紓緩擁擠對策。
2.何謂犯罪矯正機關民營化(Privatization)?並請說明矯正機關民營化可能面臨之挑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w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